首页>读我网频道>社会 > 内容详情

一份光荣的事业 泰山之巅的守望

2022-10-09 10:33:1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这是一个没有消防车的消防站。1996年,在海拔1500余米的泰山之巅,泰山消防救援站正式组建,成为华东地区驻勤海拔最高的消防救援站。26年来,山间盘道是消防员的天然训练场,他们靠双腿迅速赶赴警情现场,用双手与肩膀转运受伤遇险游客。2010年6月,泰山消防救援站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泰山卫士”荣誉称号。

至今出过多少次警,他们早已数不清。驻站8年的张康,上山尚不满一年的姜大航,各自找到了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的意义。他们先后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自己会继续坚守在泰山上,把这份光荣的事业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发自泰安

    建队26年来,泰山消防救援站先后抢险救援3300余次,救助遇险游客3000余人,挽救了600多条生命(受访单位供图)

守护泰山26载

1996年,组建于岱顶的泰山消防救援站,一支10余人的“铁军”驻守在这里。如今,消防站的位置属于地下负一层,就建在观景平台之下。除了闻警而动,他们还要对岱顶11家重点单位和40余家商铺进行日常巡查。数据显示,他们每人每年要走山路达2000余公里,由此确保泰山连续26年来未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

张康老家枣庄滕州,是驻勤泰山消防救援站的老兵。当年高考后,张康选择了入伍,“想去部队锻炼一下,丰富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8年一瞬,一身戎装穿着至今。2014年12月,24岁的张康正式成为“泰山卫士”的一员,也是当时消防站最年轻的队员之一。

上山时,寒冷的天气令张康记忆犹新,“上来第一感觉是特别冷。”“我们当时一批上来6个人,整个消防站加起来最多时18个人。由于涉及调动等,平时在岗的大约十三四个人。”8年过去,张康也从当初的新兵,逐渐成长为中队的“一把尖刀”。张康说,这些年来,他平时出警基本是救援遇险被困的游客,负责安全转运,“常年反复地去做这样一件事。”

张康告诉记者,在新兵连的时候,只知道消防员主要以灭火、抢险救援为主,接警后立即乘坐消防车赶赴现场开展救援。来到泰山报到后,他才知道,这里没有消防车,“营区所在地属于地下一层,上面就是观景平台,空间也比较小。”初来乍到的新人问班长,“平时在哪里训练”,得到的回应是,“没有训练场,盘道就是天然跑道。”

用双腿跑到救援现场,用双手转运涉事人员,对驻扎在泰山之巅的消防员来说,是每天都在进行的日常工作。“出警的时候没有消防车,只能靠手抬肩扛。”张康对记者说:“山下的消防站平时有负重爬10楼、折返跑等训练,我们就负重爬十八盘。”

顽强的“泰山卫士”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泰山消防救援站先后抢险救援3300余次,救助遇险游客3000余人,挽救了600多人生命,先后41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2010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泰山卫士”荣誉称号。2018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学雷锋示范点”。

张康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印象深刻的救援经历。2016年冬季的一天,泰山突降大雪,气温骤降,雪后便封山了。早上,消防站突然接到有人报警求救,对松山附近,一位未及时下山的中年男游客不慎摔倒受伤,无法正常行走。为了防止二次伤害,张康和队员们把防滑链套在鞋上,临走时还给伤者额外带了一件大衣,随即踩雪下山。

“平时救援一般都是把伤者抬到中天门,那天直接从山上抬到了山脚下,转运人员也由平时的4人另增加了2人进行保护。”张康说,抬游客下山时,因为雪很厚,虽然穿着防滑链,但每下一层台阶还是得尽量把脚后跟贴着台阶立面,防止打滑,“来回一万余级台阶,花了五六个小时。”

个人的成长,家人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来自游客的认可,让张康更加坚定了在消防岗位上坚守的决心。“每一次出警后,游客们普遍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肯定。”有时会收到被救游客送来的锦旗,或者一些游客表达感谢的话语,“心里会感到很自豪。”“有时抬到一半,正在咬牙坚持时,身边的游客会给我们鼓劲、鼓掌,虽然很累,但瞬间感觉劲头十足,那时更加体会到身为‘泰山卫士’一员的意义。”

“等到10月底左右,就得去附近的蓄水池取水。因为输水管道就冻住了。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来年4月份左右。”记者在泰山消防救援站得知,这里每年约有五六个月的时间是需要自己打水保证日常生活的。“以前是用扁担挑,现在是用桶提。”记者在现场见到,如今,这根旧扁担被悉心收藏起来,和一排排闪亮的奖杯与荣誉证书放置在一起。

一份光荣的事业

今年一月份,23岁的姜大航来到泰山消防救援站报到,正式成为“泰山卫士”的一员。他是泰安本地人,2020年,大学临近毕业时,他注意到消防员招录信息,“当时也没有考虑很多”,毅然决定报名。身边一些同学觉得他吃不了那份苦,开玩笑地说他“绝对考不上”。

成功考上消防员后,全家人都替他高兴。2021年,经过为期一年的训练,姜大航从最初那个跑3公里都吃力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消防员。得知自己被分到泰山消防救援站时,他内心充满期待。“能够进入荣誉中队,还是在自己老家,心里是很高兴的。”

来到泰山消防救援站的大半年里,姜大航和队友们每天起床洗漱后,体能训练是日常科目。“一旦接到报警电话就立即出动。”姜大航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当天早晨6点20分左右,消防站接到报警,一位老人登山途中脚部受伤,七八名消防员立即动身,15分钟就赶到老人身边。先是询问伤情,随后稳妥地把老人抬到索道站。

虽然来到消防站不足一年,但姜大航对记者说:“类似的事已经数不过来了。”关于第一次出警的时间已经记忆模糊了,姜大航只是清晰地记得,一位年轻的女游客在泰山十八盘突发癫痫摔倒受伤,他和队友从山顶的消防站沿台阶一路跑到十八盘,“往上走的话,距离索道站太远,我们把伤者抬到了中天门。家属拨打了120,救护车在中天门等着。”

第一次出警时,姜大航说,自己非常激动,收队时就只剩下累。和来之前在平地上的训练不同,这里一层层是山路台阶。起初,累到极点的时候,姜大航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心中思忖再三,他下定决心咬牙坚持下去,“就想在这好好干。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心里也感到光荣。”

读我网编辑:张艳红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