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我网频道>社会 > 内容详情

网络健康科普 不应成“带货工具”

2025-11-10 11:10:1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邹通

 

不得以健康科普形式违法违规发布各类广告、导流导诊,或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推销和销售医药产品、养生课程、保健食品等牟利;不得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疗效果,不得以“神医”“神药”名义进行宣传……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近日发布通知,针对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提出十条负面行为清单。

通知明确提出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的十条负面行为清单,直指以科普之名行营销之实、夸大病情、包装“神医神药”等乱象。这一及时出手的监管举措,不仅为医务人员的网络行为划定了清晰红线,更是在泥沙俱下的健康信息海洋中,为公众竖起了一道守护信任的堤坝。

众所周知,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众多医务人员凭借专业背景成为“科普网红”,这本是普惠大众的好事。然而,当流量逻辑侵入严肃医疗领域,一些变味的“科普”便开始滋生:看似讲解疾病知识,实则导流私立医院;打着“健康讲座”旗号,暗地里推销保健课程;甚至出现“包治百病”的“神医”在直播间公然叫卖……这些行为不仅掏空了患者的钱包,更透支着医疗行业的公信力,让真正需要获取准确信息的公众无所适从。

此次发布的负面清单可谓针针见血。禁止以科普形式发布广告、导流导诊,切断了将专业知识异化为营销工具的链条; 禁止直播带货医药产品和养生课程,阻断了将患者信任直接变现的渠道;而严禁夸大病情、禁止“神医神药”宣传,则是对医疗神秘主义和反科学倾向的当头棒喝。这些规定共同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医疗科普可以“接地气”,但绝不能“商业化”;医学知识可以通俗化,但绝不能“妖魔化”。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医务人员网络行为,并非限制科普热情。相反,这是在为真正的科学传播扫清障碍。当“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得到遏制,那些认真做科普、用心传播知识的医务人员才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公众才能接触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医疗科普的本质是公益性的知识普及,而非盈利性的商业活动,这个基本定位必须坚守。

要让这些规定真正落地,还需要配套措施的跟进。平台方应当承担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利用技术手段识别违规导流和变相营销;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管理;而公众也应提升健康素养,对过度承诺、神奇疗效保持警惕。

健康科普是连接医学专业与公众认知的重要桥梁,绝不能任由其成为某些人牟取私利的工具。三部门此次划出的十条红线,既是对违规者的约束,也是对守法者的保护,更是对公众健康的负责。期待在规范引导下,网络健康科普能够回归本源,让科学、准确、有用的医学知识惠及更多人群,共建清朗的网络健康空间。

读我网编辑:王莹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