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文昌阁火灾事件引发社会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高度关注。山东作为文旅大省,从泰山庙宇到三孔古建,从沂蒙红色旧址到沿海滨海景区,遍布的历史遗存、红色资源与自然景观承载着千年文脉与多元价值,但在消防安全层面,这些不同类型的场所也面临着共性挑战。即日起,“跟着消防进景区”系列专题全新上线,记者将跟随消防员的身影,走遍山东各类景区,揭秘火灾隐患如何排查、应急防护有哪些妙招。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曲阜孔庙,听专业人士为我们解读景区消防安全的“防控密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姚曼

姜旭在孔庙检查消防设备 刘欣雨 摄
文昌阁火灾敲警钟:仿古建筑防火亦需“零松懈”
“文昌阁虽是仿古建筑,却因大量木质装饰快速燃烧,这给所有含木质构件的文旅场所提了醒。”曲阜市消防救援大队姜旭站在孔庙大成殿前,指着殿外历经数百年的木质斗拱说道。即便有现代建材框架,也不能放松防火警惕。“三孔的木质构件历经数百年,干燥易燃,一旦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古建筑景区常见火灾隐患,姜旭进一步分析:焚香祭祀时香炉管理不善、香烛靠近可燃物,电气线路老化或违规用电,节庆临时悬挂的易燃装饰,以及游客乱扔烟头、携带火种等行为,都是引发火情的“高危因素”。“尤其是节日期间香火旺盛,若未及时处理香烛余烬,火星溅到木质构件上,短短几分钟就可能酿成火灾。”
古建的“先天难题”:五大核心难点制约防控
谈及古建筑消防安全的防控难点,姜旭将其总结为五大核心问题:一是先天易燃,以百年干燥木材为主材,耐火等级远低于现代建筑,遇火即燃;二是火灾荷载大,建筑内帷幔、字画等易燃物密集,火情易快速升级;三是火势蔓延快,木质构件衔接紧密、缺乏防火分隔,火势易扩散至整群建筑;四是消防设施部署受限,为保护古建筑原貌,难以大规模布设现代消防设施;五是救援疏散难,古建筑大多巷道狭窄、门槛台阶多,导致大型消防车辆无法进入,客流大时疏散效率低。
“这些‘先天难题’没有‘捷径’可解,只能靠‘精耕细作’的防控。”姜旭说,从日常巡查到设施维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疏漏。
多方联动破局:“人防+技防”织密防护网
为破解防火难题,曲阜市消防救援大队与市文旅、消防、公安等部门组建“联合检查组”,从管理责任、设施配备、应急响应等多方面发力,为孔庙筑牢安全防线。
在日常管理上,姜旭明确景区管理方需落实六大核心责任:确立消防安全责任人与岗位责任,建立“每日巡查、每月检查”制度,定期维护消防设施,规范电气与动火管理,制定针对性应急演练预案,同时加强员工培训与游客宣传。
在硬件设施上,曲阜市文物局安全保卫科陈卫峰介绍,三孔景区的消防安防系统是2016年国家文物局百项消防工程立项项目,2022年正式运行至今,已成为古建防火的“科技屏障”。“景区内铺设地下消防管网5000余米,安装地下消防栓150套,配备消防配置箱120个、灭火器1200具,还有711个报警点位实现全覆盖。”此外,景区设消防总控室1处、分控室(微型消防站)2处,新建消防水池与泵房各1座,“微型消防站能实现‘1分钟响应、3分钟处置’,搭配手抬机动泵等小型装备,可快速应对初期火情。”
针对古建筑“易蔓延、难扑救”的特点,姜旭给古建筑景区提几条建议:一是建立消防水池、水泵房等可靠消防水源,按需设置室外消火栓,保障供水压力与水流量;二是按规定足量配置适配的移动式灭火器;三是定期检测维护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设施,确保其有效运行;四是开辟防火隔离带,清除古建筑间多余可燃物,利用广场、道路、水系形成防火间距,有条件时增设防火墙;五是建立微型消防站,配备专职或志愿消防队及小型消防车、手抬机动泵、个人防护装备等。“从水源保障到灭火装备,再到应急队伍,形成全链条防护。”
游客须知:这些安全要点要牢记
“保护古建筑安全,离不开每一位游客的参与。”陈卫峰提醒,游客在参观时,需牢记四大注意事项:一是严格遵守禁火规定,不在古建筑内及周边吸烟、使用明火;二是留意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位置与消防设施标识,提前熟悉逃生路线;三是不携带火种、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核心区,参与焚香活动需在指定区域,确保火种完全熄灭;四是爱护电气设备,不触摸、损坏线路与设备。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守护它们需要消防、文物、景区与游客的共同努力。”姜旭表示,未来曲阜还将持续优化防控措施,通过技术赋能与管理细化,让“安全屏障”更坚固。
接下来,“跟着消防进景区”系列专题还将走进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研学基地、文化艺术场所等不同类型的文旅打卡地,持续分享针对性的消防安全锦囊,让“安全”成为游客体验山东文旅魅力的坚实底气。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