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10时许,随着“聊热入济”工程北线齐河段潘庄引黄干渠顶管处最后一处断点打通,由济南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工程实现全线贯通,开始全线冷态调试,将在今冬供暖季投入运行。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史尚静

“聊热入济”工程是国内目前技术最复杂、输送距离最长的长输供热项目之一
济南约1亿平方米供热需求将解决
加快“外热入济”等长输供热工程建设,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连续多年出现在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字里行间折射出一座城市对能源命题的深远考量。
据了解,“聊热入济”是省级重点项目,管线总长度150公里,跨越三市五县区17个乡镇140个自然村,涉及县道、乡道、高速公路、铁路、河流等重要点位110处。济南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聊热入济”将聊城等地的电厂富余热能和工业余热“变废为宝”,为济南提供了稳定、清洁的“域外热源”,更是构建区域能源共同体,提升省会经济圈韧性的关键一步。
“聊热入济”项目北线以信发集团信源电厂为主热源,供热区域包括起步区及济南市区东部;聊热南线、“石热入济”热源混合后进入城区,供热区域主要包括济南市区西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为沿途6座大型加压泵站提供充足电源,助力暖流穿山越河奔向济南市区。“聊热入济”工程达产后,将解决济南市约1亿平方米的供热需求。

“聊热入济”全线贯通开始冷态调试
技术创新保障热脉穿山河
将百公里外的热源“搬运”进城,谈何容易。“聊热入济”工程是国内目前技术最复杂、输送距离最长的长输供热项目之一,这条“供热长龙”的铺设,是一次对技术、管理与协调能力的极限挑战。整个工程宛如一条埋在地下的“超级暖气管”,其技术难度超乎想象。
据了解,其中一项难点在于“保温和应力控制”。热水在长途奔进中,温度每下降一度,效率就损失一分,同时,管道受热胀冷缩影响,产生的应力足以扭曲甚至撕裂钢铁。项目团队采用最先进的保温材料和结构,确保热量“跑得远、丢得少”,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像“太极推手”一样,巧妙地化解了这股巨大的管道应力。
此外,工程沿途需穿越黄河、公路、铁路、密集的市政管网等上百个关键障碍,如同进行一场不间断的“微创手术”。为攻坚克难,项目团队采用了盾构、顶管等多种非开挖技术,确保不对沿线生态和既有设施造成破坏。工程配套建设的黄河下游首条穿越黄河的供热专用隧道工程,也创造了供热隧道的全国之最。“能源铁军”日夜奋战,在最短的时间内铺设完成了这条全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地下长龙”。
每年可节约标煤129万吨
走进项目的智慧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流量、压力、温度等数以万计的数据实时跳动,基于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智能控制系统完整勾勒出整条管线的“生命体征”。“我们的管道是‘会思考’的。”济南热力集团现场负责人形象地比喻。“系统能够根据气象预报、历史数据和用户端的实时反馈,精准预测未来72小时的供热负荷,自动指挥泵站、阀门进行响应,实现‘源-网-站-户’的全程智能联动、按需分配,让每一份热量都物尽其用。”
与此同时,集团所属济南热力集团已成功部署并常态化运营长航时无人机智能机库系统,“空中巡、脑中算、地面办”的闭环,也让这条地下生命线的运营维护迈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据介绍,“聊热入济”工程输送的并非传统燃烧产生的热,而是将聊城等地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原本要通过冷却塔排入大气的巨大“废热”进行回收。通过加装大型吸收式热泵等装置,将这些低品位的工业余热“提取”出来,变为城市供暖的高品位清洁能源。“聊热入济”工程达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129万吨,同时大幅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扫码可一键进入山海新闻App“问暖专栏”
“聊热入济”,一条管道,牵动一城。随着2025—2026采暖季日益临近,济南能源集团正开足马力、全力以赴,为全市3.96亿平方米供热面积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