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巴黎奥运会女子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夺得金牌,成功卫冕。当夺冠那一刻,全红婵哭了,与教练陈若琳紧紧相拥,此刻她像一个普通的17岁小姑娘。
全红婵在10米跳台实现卫冕 新华社发
自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横空出世,在各类舆论的簇拥下,一时间把这位小姑娘送上神坛。如“掌管水花的神”“水花消失术”……此类字眼,全都浮现了出来。
在大多数人看来,全红婵是一名“天才”。因为,她总是很轻松就能完成复杂的动作,入水的那一刻,更是让人拍案叫绝。7岁第一次接触跳水,11岁进入省队,14岁便获得奥运冠军。全红婵用7年时间,完成别人一辈子都难以实现的成就,被认为是天才也无可厚非。
曾有人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在如今普遍快节奏的社会之下,人们总习惯性看重结果,忽略过程,部分人会认为天才的百分之一天赋,会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更重要。
这显然不是全红婵所认可的说法,“我不是你们说的天才少女,这些都是练的,一遍一遍地去练,在这期间很辛苦。这三年里,有自己的辛苦、泪水,也有开心的时候。拿到这枚金牌很不容易。”或许,“天才”二字不能概括她的全部,更多是来自后天的苦练。
在本届奥运会上,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全红婵,高了,也壮了。这对于一名跳水运动员而言,身体上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一个同样的动作,随着身体的发育,就会明显吃力,需要加倍的努力去克服。此前的几次大赛,全红婵也多次在技战术动作上出现较大失误,打击了她的自信心,甚至一度开始怀疑自己。
全红婵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她再强大,毕竟也是一名未成年的小姑娘,泪水常挂眼眶。好在,在主管教练陈若琳的指导下,她选择与自己的身体和解,打算以“笨办法”,脚踏实地的找回状态。
按陈若琳的描述,跳水队一般都是下午1点半开始训练,但全红婵几乎每天都会12点出现在训练房,提前开始训练。这样的话,她就能比其他人多练一个多小时了。全红婵在训练方面的投入与自我要求,令队友陈芋汐都很佩服。有一次陈芋汐这样说起全红婵:“我蛮佩服她对于训练的投入与专注,她总是最早来馆里训练,最晚离开的那个。”
在我们眼中的“天才少女”,也需要用“苦练”来修炼内功。我们喜欢全红婵,或许一方面是,当大家都认为她是天才的时候,她却总说自己普通。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伟强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