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足球的人,很难不知道特里这个名字,他是“蓝军”切尔西的功勋队长,是当年英格兰足球“最后的铁血”。近来,退役已久的特里又以选手身份重出江湖,但并不是因为足球。
一年一度的伦敦马拉松在泰晤士河畔拉开帷幕,超过五万名跑者穿梭于大本钟与伦敦眼构成的现代与传统交织的画卷中。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赛事大约有1400家慈善机构参与,是这届赛事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特里这次参与伦敦马拉松,正是为了帮一家慈善机构筹集资金。
马拉松,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场,成为一条流动的公益纽带。马拉松与慈善的相遇,正在改写伦敦这座城市的公益密码,也让这项运动赋予了全新意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柏村
马拉松与慈善相遇,改写伦敦这座城市的公益密码 新华社发
因何而起?
这届伦敦马拉松中,有不少让球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前切尔西助教莫里斯、昔日阿森纳天才新星威尔希尔、意大利铁卫博努奇……说来有趣,同为后卫,特里这次以刚过5小时的成绩跑完全程,博努奇则是比他慢了两分钟,完全符合当年球迷们吐槽博努奇转身慢的刻板印象。
但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这些足球明星们,之所以要参赛马拉松,一方面是他们想要体验足球外不一样的运动快乐,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那些慈善机构筹钱。伦敦马拉松,“慈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让我们细细道来。
想跑上一次伦敦马拉松,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容易。根据赛事规则,6000名选手依靠竞技成绩参赛,而在84万报名的跑友中,只有大约1.7万人能够中签,这不足2%的概率,堪比中彩票头奖。
问题来了。这届伦敦马拉松超过五万人参赛,精英选手和中签跑友的数量,加在一起也不过才两万出头,剩下的跑友们都是怎么获得参赛资格的呢?通过捐款获取参赛名额,这是伦敦马拉松的方式。
在上千家与赛事合作的慈善机构中,根据合作级别不同,可获得不同数量的参赛名额,那些没能中签的跑友们,可以通过慈善捐款的方式来获取参赛名额。值得一提的是,慈善名额的收费比公众摇号名额的收费高出不少,大多会要求跑者承诺捐款2000至2500英镑,不过考虑到伦敦马拉松的受欢迎程度,很多跑友们也愿意掏这份钱:既能跑上一次伦敦马拉松,还能顺带做件好事,何乐不为?
“伦敦马拉松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单日募集资金活动。自1981年以来,伦敦马拉松赛已经募集到超过13亿英镑,这是个十分了不起的数字。”该赛事相关人士如此表示。
双重价值驱动下,慈善名额常年供不应求,这种设计恰恰回应了赛事创立初心:让跑友们感受运动的快乐和成就感,也让慈善事业借赛事有进一步发展。
除去这一背景外,很多人也通过伦敦马拉松这个平台,试图推广慈善公益活动。本届伦敦马拉松,两位女孩父亲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去年7月,格兰西北部绍斯波特镇发生一起持刀袭击事件,造成3名正在上舞蹈课的女孩死亡,如今其中两位女孩的父亲都出现在了伦敦马拉松的赛道上。
其中埃尔西的父亲是为“埃尔西的故事”的慈善资金,自女儿去世后,他创立了这个基金会,力图为当地的年轻人们提供帮助;爱丽丝的父亲则是希望募集到足够善款,为女儿生前就读的小学建造新的操场、舞台和图书馆。
马拉松,正是两位父亲行善举的重要载体,这一刻,马拉松已然不止于一项运动。
有何意义?
慈善跑是伦敦马拉松的一大特色,但客观去讲,“慈善”这个标签,并不能让伦敦马拉松如此与众不同。如今众多马拉松赛事中,“慈善”有着不小的比重。
说完英国的伦敦,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美国的波士顿,这同样是场以慈善闻名的马拉松赛事。该马拉松自1897年创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年度马拉松赛事,对当地文化及社区有着重要意义。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出现意外爆炸事件,本以为这将会对赛事产生毁灭性打击,但自此之后,波士顿马拉松反而更成为了团结社区、塑造文化的纽带。
这其中,波士顿大学的做法值得介绍,他们长期鼓励学生、教职工和毕业校友们参赛,不仅是因为美国校园文化的体育氛围,更是因为其希望以马拉松为载体,促进公益事业。长期以往,波士顿大学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以波士顿马拉松为载体,为多个慈善机构筹集了大量善款。不止于此,他们还通过自家的媒体平台,鼓励这些参赛选手分享自己为何会走上这条道路,通过分享的过程,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个慈善事业中来。
不只是伦敦,也不只是波士顿,如今在国内蓬勃发展的马拉松赛事中,公益活动的比重也愈发增长。如江门马拉松的“慈善线上跑”活动,跑者每完成1公里,主办方就向“慈善暖万家”项目捐赠0.3元;成都马拉松的“熊猫跑团”发起“为留守儿童多跑1公里”活动,通过直播打赏功能,让屏幕前的观众也能实时参与;上海马拉松的“粉红丝带”方阵,让乳腺癌康复者用脚步丈量重生。当这些真实故事通过跑者之口传播,公益就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变成了有温度的记忆。
马拉松赛事正以独特方式诠释着社会责任的深层内涵。当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持续升温,马拉松赛事的赛道已悄然延伸,它不仅承载着竞技精神,更成为连接善意与行动的纽带。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跑者与赞助方在这条公益赛道上汇聚,共同推动慈善行动的规模化发展。这种创新模式犹如星火燎原,为全球城市马拉松赛事提供了范本,生动演绎着体育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共生之道。当发令枪响化作公益集结号,每座城市都将见证运动价值与社会温度的完美共振。
某种程度上说,马拉松是一场城市专属的行为艺术。马拉松与慈善的结合早已超越工具性合作,演变为社会创新的重要场域。它既没有消解体育竞技的纯粹性,也未矮化慈善事业的神圣性,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创造出第三种可能:当42.195公里的赛道成为流动的公益课堂,当数万双跑鞋叩击地面化作善意的交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动方式的革新,更是文明社会自我完善的生动实践。
未来的城市马拉松,或许将成为衡量社会温度的精准标尺,当脚步丈量善意,每一步都算数。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