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人们还在讨论中国女排在1/4决赛的对手是谁时,冷门来了。在2025年女排世锦赛16强战中,中国女排1:3不敌法国女排,这场意外失利,不仅把中国女排挡在了八强门外,更将这支年轻队伍推至舆论风口。
作为巴黎奥运周期后首次亮相国际大赛的新周期阵容,中国女排的世锦赛之旅既暴露出成长中的阵痛,也折射出了世界排球发展大背景下,中国女排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失利中汲取经验、明确方向,是这支队伍必须直面的课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柏村
止步世锦赛十六强,中国女排任重道远 图据新华社
勇气与代价并存
自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中国女排正式进入洛杉矶奥运周期的重建阶段。主教练赵勇大胆起用平均年龄仅23.2岁的阵容。这种“以老带新”的建队策略,在世联赛和世锦赛中展现出双面效应:一方面,张籽萱、吴梦洁等年轻球员在世联赛总决赛对阵波兰时贡献关键得分,王媛媛在世锦赛小组赛对阵荷兰时单场砍下21分,证明年轻球员具备冲击力;另一方面,队伍在淘汰赛阶段连续两次首轮出局,暴露出关键分把握能力不足的短板,这无疑和年轻球员的经验匮乏有一定关系。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本届世锦赛中国女排总进攻得分523分,位列16强第7位,但关键分(20—24分阶段)成功率仅38.7%,较对手法国队低12.3个百分点。这种“能得分但难终结”的现象,与新周期主攻线人员调整直接相关。李盈莹伤愈复出后状态仅恢复至巅峰期的75%,吴梦洁虽偶有亮点但一传到位率仅41.3%,导致二传在分配球时频繁陷入两难。
小组赛三连胜出线后,中国女排的淘汰赛签位被视为“上上签”:避开巴西、意大利等传统强队,对阵世界排名第14位的法国队。但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比赛,最终演变为新周期最惨痛的失利。
如同人们经常谈论的梗那样:“法棍看似是食物,实则却是武器。”这支本被认为将成为中国女排背景板的法国女排,活生生为中国女排上了一课。从技术统计看,法国队在发球、拦网、防守三个环节全面压制中国女排。
发球方面,法国队全场发出12记ACE球,直接破坏中国队一传体系,导致“卡轮”次数达7次;拦网方面,法国副攻组针对中国主攻线布置“三点拦网”,有效限制李盈莹、吴梦洁的强攻,拦网得分15∶8领先;至于防守端,法国自由人格林赛后透露“研究了中国队所有主攻的扣球线路”,后排防守起球率高达68%,比中国队高15个百分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法国女排的崛起并非孤例。本届世锦赛欧洲球队占据大量八强席位,西班牙、乌克兰等非传统强队也展现出竞争力。这种集团优势的形成,与欧洲职业联赛体系密不可分:法国主攻卡扎特效力于意甲科内利亚诺俱乐部,接应恩迪亚耶在土超伊萨奇巴希队接受系统训练,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使其整体提升速度远超中国女排。
进步的步子走慢了,就等同于退步。不能总躺在过往的荣誉簿上,面对如今世界排坛格局的迅速变化,中国女排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方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维系冲击领奖台的希望。
以何应对时代潮流?
当前世界女子排坛同样呈现“男子化”趋势,意大利、塞尔维亚等队接应位置球员的扣球高度普遍达3.2米以上,对身材、力量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中国女排接应龚翔宇的扣球高度仅为3.05米。本届世锦赛,中国队在二号位强攻得分仅占全队进攻的22%,远低于意大利队的38%。更严峻的是,面对欧洲球队的大力跳发,中国队一传到位率从世联赛的53%下降至世锦赛的47%,暴露出基本功训练的不足。
此前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女排的确打得可圈可点,但需要正视一个现实:当时很多球队都没有派出最强阵容参赛,中国女排拿到好成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来到世锦赛,各队重视度远超世界联赛,在这个战场上,年轻的中国女排确实遭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考验。
对阵法国的第四局,中国队在24∶22领先时连续出现发球失误和扣球出界,最终被对手以27∶25逆转。这种“想赢怕输”的心态,在年轻队员中尤为明显。据统计,中国队在本届世锦赛关键分(局点/赛点)阶段的失误率达23%,较世联赛时期上升8个百分点。主教练赵勇坦言:“队员在高压下容易动作变形,这是年轻队伍必须跨越的坎。”当然,这支球队整体年龄偏低,大赛经验不足,随着未来更多参加类似比赛,这一情况或许会得到有效改善。
阵容厚度的短板,则更让人隐忧。本届世锦赛中国队仅带12名球员参赛,替补阵容与主力差距明显。对阵法国的第三局,当主攻吴梦洁被对手重点限制时,替补上场的王艺竹仅得到3分,进攻成功率从吴梦洁的42%骤降至28%。这种“无人可换”的困境,与欧洲球队动辄14人轮换的“全民皆兵”,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的中国女排,不再是“引领者”,应准确定位自己为“追赶者”。毫无疑问,迅速发展的欧洲女排,值得中国女排去学习和借鉴。法国排协过去五年投入超2000万欧元用于青少年培训,其U18年龄段注册球员数量从2019年的1200人增至2024年的3500人。中国排协若想避免人才断层,必须扩大选材基数,同时加强与意甲、土超等高水平联赛的合作,推动更多球员“走出去”,中国女排趁着底子还在,及时进行改革,会少交很多学费。
针对于球队今年多次出现的抗压问题,中国女排同样需要重视。或许,她们可以参考美国女排“过程导向”的训练理念,中国女排需建立系统的心理干预机制。同时,龚翔宇、王媛媛等中生代球员也需要承担更多职责,帮助年轻队员建立比赛自信。
世锦赛的失利,为中国女排的新周期重建敲响警钟。这支平均年龄23岁的队伍,既需要时间沉淀技术,更需要在失败中锤炼心智。正如主教练赵勇所言:“成长的代价不可避免,但我们要让每一份代价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展望2026年亚锦赛和2027年世锦赛,中国女排若想第一时间锁定洛杉矶奥运资格,必须在青训体系、技术革新、心理建设等很多方面实现突破。当欧洲女排凭借职业联赛的滋养持续崛起时,中国排球的改革已不容迟疑。
扎根基础、拥抱变革,才能让“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