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三年三次考取北大”的广东考生全某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近三年来,全某某先后参加高考的学籍分别是在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后更名为湛江市博雅学校)和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网传其因此累计“赚取200余万元奖金”,引发关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随着越来越多学校的招生简章中出现巨额奖金奖励,类似的现象在广东不少学校也有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所学校的奖金在广东处于“领跑”水平。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任为
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
“百万奖金”的争议
据天眼查,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成立于2021年8月11日,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本为5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黄晓慧,经营范围包括全日制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普通)。该校官方信息显示,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是一所涵盖幼儿园到高中的封闭式管理民办学校,现有“小、初、高”共61个教学班,在校师生3000多人。
此外,黄晓慧同时是化州市青鸟高级中学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的母公司为化州汇育教育投资有限公司。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化州市高级中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看到,其与化州市实验学校为同一学校,只是名称不同,头像仍沿用化州市实验学校的名称、图像,包括相关文章内容在称呼上均使用“化州市实验学校”一名。
记者注意到,2022年6月25日,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022年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高补部招生简章”,其中“招生计划”部分“鼓励措施”一栏,明确指出,“以2023年高考成绩为依据,对考上清华、北大及985等重点大学的学生,给予丰厚的助学补助。”
此外,在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2020年招生简章中,记者看到,“优生重奖”模块中明确标明:“高考文化裸分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控制分数线并被其录取者,奖励100万元。其他类型(保送、强基、国防、定向、委培、医学、艺术、传媒等)被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录取,奖励30-50万元。”
记者在湛江市博雅学校(原湛江北附)官网学校VR展示中看到,选择北大楼(高中部)后,可以见到一张宣传展示图,可知2018年至2021年4年高考,该校共有9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而2020届、2021届的全某某便名列其中。
两校背后的“北大青鸟”
湛江市博雅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是一所“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与北大青鸟文教集团共同创办的”全日制寄宿学校,“依托北大优质教育资源,贯彻‘北大精神在这里延伸’的办学理念,秉承百年北大教育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9月1日,该校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上,除了多位湛江市各级部门领导到场,“北京大学副总教务长、湛江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名誉校长吴宝科教授、北大青鸟集团总裁兼北大青鸟文教集团董事长初育国、北大青鸟文教集团副总裁郑彤、北大青鸟文教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主任高丽”等也出现在活动现场。
据上游新闻报道,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的母公司化州汇育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与北大青鸟文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具有一定利益关系。
6月30日记者注意到,北大青鸟文教集团(全称北大青鸟文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官网已经无法正常显示。
天眼查信息显示,北大青鸟文教集团成立于2004年2月6日,“是由1992年11月1日成立的北大青鸟集团投资成立,主要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综合教育资源与社会影响力,凭借北大青鸟集团雄厚的人才、资金、管理、技术和市场等综合产业优势”,“是集基础教育、国际教育、终身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集团。”
撤资引发关注
根据天眼查股权穿透图,记者看到,北大青鸟文教集团母公司为北京北大青鸟教育有限公司,疑似实际控制人为北大青鸟海外教育有限公司。上游新闻曾就北大青鸟文教集团与北京大学的关系致电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一位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回复称“北大青鸟文教集团不是北大的校办企业。”
资料显示,北大青鸟集团为北京大学下属国企控股企业,而北大青鸟文教集团则由北大青鸟集团投资成立。6月30日,记者拨打了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官方电话,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告知北大青鸟集团的相关信息,“可以直接联系企业。”随后,记者多次拨打北大青鸟集团总部相关电话,对方均未透露任何信息。
今年3月份,据报道,因为投资方北大青鸟集团的撤资,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更名为成都市龙泉驿区新思源学校。有观点认为,北大青鸟集团退出原因与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2021年5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修订后的《民促法实施条例》,其中指出,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
巨额奖励“领跑”广东
如今,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除了登上所在学校的“光荣榜”,成为所在学校的“门面”“招牌”,收到巨额奖金奖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2021年7月,河南项城的爱心企业向该市成功考入清华、北大的7名考生送上每人50万元的奖金。北京一民办校官网显示,该校为考入清华、北大的考生提供20万元的奖励,对考上“985”院校的考生提供5万元奖励,对考入“211”院校的考生提供1万元的奖励;湖南一民办校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奖励30万元,对考入复旦、浙大、上海交大、人民大学的学生奖励4年学费,对考入哈佛、剑桥的学生奖励50万元……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梳理发现,在广东,除了湛江市博雅学校和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类似的学校并不在少数,但奖励金额明显不如二者。例如,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奖励优秀学子共计800万元,其中考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分别获得5万元奖励。在另外一些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获得的奖金奖励普遍在5万-20万元之间。
记者在教育部网站看到,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频频提到,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有律师告诉记者,部分学校通过巨额奖金吸引生源与相关规定并不冲突,“考生具有选择权”。“放弃录取资格、选择复读,是考生的基本权利。法律没有规定高考的年龄、次数限制。当然,如果有人试图通过高考获利,从道德层面是不可取的。”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